或兼经病,仲景意不在经,为阳明同处中州,而太阴为开,阳明为阖也。此方从桂枝加减。
灼热者,两阳相熏灼,转属阳明之兆也。阳盛阴虚,则昼夜不得眠。
针足阳明之交,截其传路,使邪气不得再入阳明之经,则太阳之余邪亦散,非归并阳明,使本论传经之说,惟见于此。汗出鼻干,不得卧,则邪在表也。
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者,从内之外而盛于外,调胃承气,先调其内也。岐伯曰∶“中于阴者,从臂始。
如无所据,不敢妄动,发明注中,以俟高明之定夺。斯时头项强痛已见,第阳气闭郁,尚未宣发,其恶寒、体痛、呕逆、脉紧,纯是阴寒为病,故称发于阴,此太阳病发于阴也。
《内经》曰∶“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。本论云∶“伤寒三日,阳明脉大,少阳脉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