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丁者,泻心汤。下利谵语,以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。
是以膏粱浓味积热上冲,常有唇焦口烂,牙龈溃腐,口臭口干之症,家秘不用葛根、石膏、而用升麻清胃汤重加楂肉,略佐砂仁少许,以行生地之滞,宣发阳明血分积热,实有苦心。若满而不痛,腹中痛多,又见大便闭结,故变用承气汤下桂枝大黄汤见腹痛。
在表有寒湿、风湿、湿热;在里有积热、伤食、脏寒、冷冻饮料、外感、寒湿、下利、恶寒身痛、无汗、脉浮、泻下清水、色如屋漏、口不作渴,此寒湿伤于太阳也,北方麻黄桂枝汤,江南用羌胡败毒散,先散毒邪。按仲景原文,其用抵当汤五条,用桃仁承气者一,言有淤血当下者三,至犀角地黄汤,乃后人补入者。
夫曰合病,初起一齐发病之谓。细玩之,深言身重,宜发汗,未可攻里。
利未止,合猪苓汤。阳明病,本多汗,今反无汗,则外邪攻注皮中如虫行之状,乃是元气素虚,不能作汗逐邪故也。
因出示诸书,曰郭白云《伤寒补亡》、庞安常《卒病论》、韩和《微旨》、杨仁斋《伤寒类书》、王实《证治》,常器之、杨大授,凡此数种,皆有功于仲景,而东南医流所未见也。按小柴胡汤加枳、桔,治少阳表里有邪者;柴胡陷胸汤,治少阳表里热邪,兼有痰结者;小陷胸汤,治内有热痰,外无表症者。